close

鄭瑞城

宣布鄭瑞城為教育部長時,向來喧譁的政治評論界也突然安靜了下來。多數教育圈內人不認識他,只能從他政大校長的經歷、非教育體系的背景,定位他為「不懂中小學教育的黑馬」。

 

 

 

「剛開始大家都在問我:『啊你都沒有中小學背景,』我說是啊,我對中小學那一塊真的是所知有限,但等到進教育部聽到他們簡報之後,才發現我懂得多麼有限,他們說得一點都沒錯,而且語氣應該再加強一點。」談起外界的質疑,滿頭白髮的鄭瑞城,總能語氣謙和,從容幽默的化解。

 

政大新聞系畢業、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傳播博士。從政大教授、新聞系主任、傳播學院院長,到二○○○年當選政大校長,鄭瑞城的學經歷是個正統的「傳播新聞學者」,跟教育的確沾不上邊。

 

但熟識他的人,都覺得他是當下極好的教育部長人選。「我覺得教育部長找他當,人對了,只要給他時間,好人,一定會做出好事,」鄭瑞城大學時代的學長、住隔壁宿舍,年輕時就「混」在一起的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,鮮少公開讚美政府官員,卻不斷重複對鄭瑞城的人格與視野「非常佩服」。「不過當我知道他要當教育部長時,我的心情是為他感到很不忍,」林懷民笑說。

 

究竟這位教育圈陌生的教育部長,有什麼能力和本事,處理如此複雜,被社會高度期待的教育改革工程?

深度聆聽,廣納建言

和鄭瑞城接觸過的人,不論陌生或熟悉,大概都對他「深度聆聽」的能力印象深刻。五二○就任前,他就開始一一拜訪請教重要的教育團體、意見領袖,也深入他最不熟悉的國中小現場。請教的對象從基層的工友、教師,到意見領袖與歷任部長。

「對我們提出的建議或期待,他不會輕易做承諾,但願意聽我們說,願意了解狀況,也不會直接否定一件事。這樣的傾聽風格,與過去的部長很不一樣,」全國家長協會聯盟理事長謝國清比較,以前的部長大都很忙,忙到沒有時間或很難好好的聽,而鄭瑞城花了兩、三個小時,多數時間都在認真的聽他們說,並對他們提出不錯的想法,正面回饋。

為了了解教育現場第一線的「真實」,鄭瑞城到各地方開會,必定要求去當地的國中小看看,而且特別要求部裡不要勞師動眾,儘可能半小時前再通知學校或地方政府。

鳳凰颱風來臨前的週末,鄭瑞城去爬山,特別繞去平溪國中,遇到老師,他就和老師聊聊:你們學校的學生最遠從哪裡來?學校目前最大的難題是什麼?老師不知來者何人,很直接對眼前這位親切的「歐吉桑」批評起教育部的攜手計畫。

上任兩個月來,他正式或非正式的探訪了二十幾所國中小:到花蓮太魯閣裡的西寶國小,希望深入了解偏遠小學的存廢問題;也看到颱風災後捲著褲管清理學校的校長,讓他感動莫名。

「我希望親自看到現場,第一線的教師和校長,對教育的使命感,給我很大的力量和感動。第一線真的是經費拮据,但是他們還是好打拚,那種對教育的投入和辛苦,很令人動容,」鄭瑞城如是分享。

溫和卻堅定

總是被稱為「自由派」的鄭瑞城,曾在九○年代初期頭綁白布條,上街頭抗議郝柏村當行政院長、「軍人干政」的任命。他也是論政團體澄社的社員,與澄社共同推動媒體解嚴、制定公共電視法等,對台灣廣電媒體的開放貢獻良多。他篤信民主與開明的價值,相信社會需要不斷改進,但改革可以透過「溫和而不劇烈」的手段完成。曾經有人問他在政大校長任內最失望的是什麼,他幽默卻意有所指的回答:「沒有看到學生在校園示威遊行。」

被鄭瑞城教過的學生,都記得這位老師認真風趣的教學風格。他曾經在教枯燥的「新聞法規」課時,帶《花花公子》給學生看,要學生討論「猥褻品的定義」。他在俄亥俄州讀書時,曾去酒吧打工擔任調酒師。當教授後,常帶學生到家裡或貓空小酌,談天說地。

鄭瑞城對女兒的成長歷程參與甚深,也很重視孩子思考能力的培養。鄭家的親密友人指出,女兒小時候,鄭瑞城會幫忙換尿布、和同是大學教授的太太徐木蘭輪流餵奶。他常常問孩子:「你今天有沒有做什麼有意義的事?」鄭瑞城的女兒台大政治系畢業,在約翰.霍普金斯大學國際關係中心念研究所,目前人在日本實習。鄭瑞城也常關切的在越洋電話中問:「這次有沒有獲得什麼經驗、和以前有沒有什麼不一樣?」鄭瑞城認為,生命價值的建立最重要,而他最在意的價值,第一是誠實,第二是與人為善,並能為自己負責。

看似溫和低調的鄭瑞城,對有意義的改革行動,立場卻非常堅定。在政大擔任教育行政職期間,完成了許多在過往保守政大校風下看似不可能的改革。

在擔任傳播學院院長期間,當時傳播學院的三個系所:廣電、新聞、廣告有許多重複的課程,有些老師同樣的課教了十幾年,已不符合社會所需。鄭瑞城擔任院長後,推動學程改革,牽動到老師們的利益,有些老師擔心自己所教的課被取消或邊陲化,反應激烈。一位傳院教授形容,當時鄭瑞城非常有耐心,經過一、兩年的討論,開了一百多場大大小小的說明會,廣徵意見、凝聚共識。他在會議裡還被老師拍過桌子、大聲抗議。

政大校園的改造,也是鄭瑞城在政大最容易看見的「政績」。第一階段,他將政大山下的車道,改成人行道和林蔭廣場,讓大家能在其中停留漫遊。第二階段,他引進駐校藝術家,如林懷民、黃春明等,在學校演出或練習。希望在整個校園中注入更多人文與藝術氣息。

在鄭瑞城擔任校長任內,政大遇到最大的危機,是教育部以英文期刊SSCI等論文發表數目評鑑各大學的排名曝光,用理工科系的標準評鑑人文系所,讓政大排名落後的事件。當時鄭瑞城人在歐洲參加歐洲校長會議,他在國外立刻啟動發言人系統,並一再交代,希望不用情緒處理,不以口水戰相互攻訐的方式,而用人文學校應有的格調,與媒體溝通解釋,奠立處理的基調。

這次危機事件成功的引導媒體討論排名背後「輕人文、重理工」的偏執思維,從頭到尾,鄭瑞城沒有一句尖銳或情緒化的謾罵,卻讓教育部長黃榮村開記者會公開向政大道歉。「他不怕挑戰大的困難,而且能兼顧執行與實施的難度,」一位政大教授觀察。

鄭瑞城的大學同學兼室友、現任香港城市大學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李金銓形容,鄭瑞城是個「自然領袖」,人多的時候,大家就會徵詢他的意見。他看似低調,卻極有主見。困難的改革,他會充分準備,有耐心跟人磨,最後都是他贏。他會一直溝通,即使意見不同也不會懷恨在心,氣度很大。

不追求業績的教育部長

入主教育部雖然才不到三個月,鄭瑞城有效運用了他善於聆聽、溝通、溫和低調卻堅定的風格,化解了許多看似迫在眉睫的危機。

他將一綱一本和多本的爭議,納入更大格局的升學審議委員會討論,把焦點脫離北市與中央的政治拉扯,回歸專業。九八課綱延後一年實施,教育部行政官員反映,三月底就宣布了行政命令,怎麼能改?有損教育部的威信。

但鄭瑞城仍然決定慢慢來。「不是我不重視教育部的威信,而是優先順序相對於受影響的學生,不是那麼重要,」鄭瑞城說。

學雜費漲不漲價、大陸學歷認證可否一年內實施,都有立委要他質詢當場簽下「凍漲協議書」、「保證書」,鄭瑞城從不妥協的拒絕。

「他不輕易宣示,也不輕易決策。使得他有更多時間聽意見,這是目前看到很大的優點,」全教會理事長吳忠泰說。

面對當前詭譎複雜的教育議題,光靠聆聽不足以成其事,把重大議題延後討論的決策後,也有人開始質疑教育部長是否有「核心價值」和「底線」。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強調,教育部不能一直用先避風頭的方式處理所有問題,最終還是要面對價值的底線,並落實立場。鄭瑞城的「底線」,似乎不是太明朗。

「有很多重要的決策,不管是九年一貫、九八課綱、九五暫綱或者是基測的問題,如果你現在問我應該怎麼改,我大概也可以給你答案,但是我不會這麼做。因為我會先懷疑,我的想法是不是一定對。我一定要把它放到一個場域裡面去做某種試驗,然後讓更多意見來討論、形成某種決策。等到我大概有百分之八、九十的把握後,我覺得該怎樣做決策,那我一定會做那樣的決策,」鄭瑞城說。

他認為,過去很多教育政策感覺都有點倉促,是從政績型或者業績型的方向做決定。政策也許本身都不錯,但是很多配套措施都還沒有做好的時候就推出,結果讓本來好的政策被負面的東西掩蓋住。

即使是容易討好各方的十二年國教,鄭瑞城也不輕易「出手」。「十二年國教方向上是對的,但是否一定要排個時間點?是不是一定要在我任內完成?我覺得不一定。這並不是說我不會去實現,而是應該準備好了才實現。例如,在實施十二年國教之前,應該先做好高中職學校的精緻化,先完成國高中的課程銜接等……。所以我定位現階段是十二年國教的『先導期』。以前政策都是先決定了偉大的方向,再去想配套措施。但我覺得應該先把配套措施做好,水到渠成,做到某一個成熟的時間點,再去實施,」鄭瑞城解釋。

鄭瑞城不只一次的公開強調,他要把教育回歸專業,脫離意識型態和政治紛擾。他也不希望教育部或任何「個人」,成為社會爭議的中心。

在杜正勝時期的教育部,是新聞媒體嗜血的焦點。鄭瑞城上任後的第一件事,就是建立發言制度。如果政策還未形成,只是草案或討論的方向,不得接受媒體採訪,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紛爭,草案一旦通過,就會正式召開記者會完整說明。「他對媒體發布新聞的謹慎,還更勝於杜正勝。」聯合報資深記者張錦弘觀察。

各界的期望

過去十年,教改的喧騰與不穩定,已讓第一線的老師、教育行政和學生家長們,飽受「驚嚇」。鄭瑞城的行事風格,或許正符合現階段大家對安靜與安定的需要。

全教會理事長吳忠泰期許:「基層人需要穩健的作風,才能平復對教育部政策跳躍或偏執的擔心,即使是把方向調回來,也要走中道,即使是要往前走,也要平緩。」

桃園縣教育處長張明文也強調,過去十年教育政策都是「一夕之間」公告,馬上要實施,好像突然從天上掉下來。希望新任教育部長,能給第一線教師和行政能專注本業、安定的環境。

「我覺得鄭瑞城應該是有想法的人,他對台灣邁向公民社會很關切。他是一個願意改變的部長,也想讓教育可以更好。但問題在於他有多少時間?

時間如果夠,我覺得他一定可以有所作為,但我真的擔心他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,而且影響教育的外力因素很複雜,例如政治力,」謝國清提醒鄭瑞城可能的挑戰。

「一旦我領會了,思考清楚了,哪些事情可以快一點,那速度是可以很快的。我現在就是從各種不同的來源、針對不同議題,了解不同的期待,希望思考清楚整個優先順序,」鄭瑞城回應。

要安定又要改革,要快速又要穩當,看似矛盾卻又同時並存的期望,考驗鄭瑞城的智慧。

作者:何琦瑜

家樂學線上家教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鄭瑞城 部長 決策
    全站熱搜

    家樂學線上家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