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法國幼稚園學童用金屬刀叉、瓷盤、玻璃杯吃營養午餐,而且是「標準」的法國菜,有前菜、主菜、配菜、乳酪、水果與點心,讓前駐法代表的台灣家長楊子葆,大開眼界。

 

楊子葆曾任外交部次長,也在台北藝術大學開設「感官世界地理」課程。透過這篇文章,他和讀者分享親身經歷的「飲食大震撼」,以及法國兒童的飲食教育。

我第一次在法國接受到的飲食文化震撼,是剛到巴黎念博士,住在寄宿家庭裡,過著窮留學生辛苦但充實的日子。

當時功課沉重、語言生疏,還要適應異國生活,往往必須付出數倍時間和心力,才能勉強趕上一般法國同學的水準,壓力極大。每天二十四小時似乎遠不夠用,除了讀書以外,大部分基本需求一切從簡。常常肚子餓了就拿個鍋子裝水煮泡麵,打個蛋,再加上冰箱裡找得到的雜七雜八食物,也就相當豐盛,既能填飽,想來營養也足夠了。當然,循著在台灣讀大學住宿舍的慣性,吃泡麵還有什麼講究的?就在廚房拿著筷子以鍋就口的吃將起來。

房東先生估計早就看不順眼了,一天經過廚房,語帶諷刺出言規勸:「楊先生,您不再是孩子了,在法國,連小朋友都不會這樣吃飯。像您這樣的成人,更應該擺好餐具,鋪好餐巾,把麵倒進碗裡,按照規矩用餐。」

肉體飽了,靈魂還餓著

說完他作勢要離開,突然回頭,忍不住再加上一句責備:「您這麼吃飯,只餵飽了肉體,靈魂還是餓著的!」

當時我著實嚇了一跳,從吃泡麵扯到照料靈魂,未免太過沉重?不過經此教訓,深刻了解法國人的某些獨特價值,自己也因此養成了注重餐桌禮儀的習慣。

但一直要到多年後,我被派駐巴黎,滿三歲的兒子也因此進入巴黎的幼稚園就讀,才真正溯及法國人飲食價值觀的養成源頭。

三歲小朋友的營養午餐就已經是「標準」的法國菜了。有前菜,通常是各式生菜沙拉;主菜,基本上是葷食,而且搭配醬汁,因為醬汁是法國菜的關鍵元素;有配菜,水煮蔬菜或油炸薯條;有乳酪、水果與點心;絕不馬虎。

飲料倒是只有水而已,而且是扭開水龍頭,直接盛取可以生飲的自來水。我仍然印象深刻,學校老師稱自來水為 Chateau Chirac(席哈克酒莊),彷彿是什麼了不起的葡萄酒──當時席哈克貴為法國總統,但因為之前曾擔任巴黎市長長達十八年,已經成為這座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。

餐具是「有殺傷力的」金屬刀叉、湯匙與「會打破的」磁盤、磁碗、高腳玻璃水杯,看著小朋友顫顫巍巍的捧著裝滿食物的磁盤,或者很不熟練的使用刀叉,讓我這個台灣人膽戰心驚。老師們卻一副理所當然,三歲的小孩子已經有獨立用餐的能力了。他們應該要體會餐具的重量與質感,學習操作技巧、餐桌禮儀,以及打破磁盤、玻璃杯,該如何善後。

老師們與小朋友們一起用餐,偶爾有志工家長陪同,指導小朋友如何切割食物、送菜入口、嘴裡有食物時不該說話、口中有細小骨頭或嚥不下的殘渣時,該如何有禮貌的取出……。

兒子念的幼稚園還有個非常有意思的傳統,每次用餐皆由輪值的小朋友安排座位:原則上男生女生穿插而坐,平常已經是膩在一起的死黨,不需要午餐時還坐在一起;誰與誰應該多一點機會聊聊……,小朋友的社交其實很有趣。

認識美食,從小開始

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十月份法國各級學校都會舉辦的「味覺週」(La semaine du goût):在這個星期,學校讓同學們認識食材,認識阿爾薩斯菜、布根地菜或普羅旺斯菜等地方菜色,並進一步認識全國風土民情,讓飲食成為鄉土教育最令人愉悅的美好觸媒。

法國廚師公會還有一項行之有年、深富意義的傳統,只要得到星級評等的高級廚師,每年都有義務做一次社會服務。什麼樣的社會服務呢?就是在味覺週期間,免費為小學生或幼稚園做營養午餐。

有星廚師在法國地位很高、收入也很高,為什麼要做菜給小朋友吃?因為法國人相信,對於美食的認識與敏銳必須從小開始培養。這不僅是公民教育,也是一項社會投資。

法國有句俗諺說得好:「告訴我你吃什麼,我就可以告訴你:『你是誰!』」(Dis-moi ce que tu manges, je te dirai qui tu es.)對法國人而言,飲食反映的不僅是個人與社會,也反映了這個人與社會的──靈魂。

 

作者:楊子葆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飲食 生活力 生活教育
    全站熱搜

    家樂學線上家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