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二月,廿六歲新銳設計師詹朴,以個人品牌ApuJan登上倫敦時裝週,被視為繼吳季剛、古又文、陳劭彥等人後,又一位在國際舞台嶄露頭角的台灣設計師。
和其他台籍設計師相比,詹朴的「身世」比較獨特。他是網路教父、趨勢專家詹宏志的獨子。
從詹朴發展志趣的過程中,詹宏志彷彿也看到台灣年輕人面貌的縮影。
隨著價值多元化,當代年輕人能夠選擇的可能性變多了;但台灣的經濟活動與產業發展還停留在舊時代,無法提供相應的舞台。許多獨特秀異的年輕人,在台灣無用武之地,被迫只能向外發展。
他感慨,這些年台灣社會為了修補過去的裂痕或錯誤,使得產業轉型近乎停擺,而這結果,就是剝奪了我們下一代的機會。
若說年輕人是未來的希望,或許我們該好好想想,我們到底做了什麼樣的「希望工程」?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八○年代時,我去美國看書展,聽《競爭大未來》的作者哈佛大學教授Gary Harmel演講,他說,所有企業的競爭,都是為了未來做準備,而未來在哪裡呢?他的答案是,「要看到世界往哪裡去?就回家看看你自己的小孩。」想知道未來長什麼樣子,就去看這些年輕人的樣子。
等到我有孩子,有一天又突然想起這件事,回家看看,發現好像也沒看到「趨勢」,第一個反應只是有點生氣,也不做功課,都在玩遊戲,好像都花時間在不重要的事;但當時是如果我聽進Harmel的話,我看到我孩子玩電腦遊戲時,應該要看到這個「未來」,我應該去做遊戲才對(笑)
詹朴從小就習慣自己做決定,他高二下時,告訴我他想要做設計,而且是服裝設計,我嚇了一跳,我知道他從小愛畫畫,但我並沒有預期他要走這一條路,這是他自己摸索出來的結論。
他在英國讀完書,決定要留在那裡,說他希望二年內有機會闖進倫敦時裝週,我心裡本來預計他會蹲好一陣子才有機會,甚至想可能根本碰不到任何機會。沒想到他一畢業就能申請上,這些事情,都不在我預料之內,都是他自己闖出來的。
從台灣個別的年輕人來看,好像每一個人都很有希望,選擇是多元的,可以做一些在我那個時代不可能或不容易的追求。
可是從台灣本地的大環境來看,社會的改造和轉型仍然太慢。台灣的社會這幾年一直在彌補過去的裂縫,解決過去的一些正義問題,像是居住正義、輿論正義等;但創新的經濟活動,則整個延宕停擺下來了。
一個社會需要投資新的產業,年輕人才有新的可能。就像過去大陸工程在極盛時期投資宏碁,台灣於是有了新的科技產業。但現在的大企業都把投資放在大陸,雖然看起來還是創造了一些經濟成長,但對台灣年輕人的就業空間並沒有幫助。
年輕人在自我追尋上,當然是很不安的。雖然他們看似「選擇」多了,但產業跟不上,可以預見的是,會有一波極大的教育浪費和學非所用,而現在已經陸續出現了。 有能力和天賦的子弟,可能必須花果飄零,成就在他鄉。
「設計」這個行業就是這樣啊,這些年,冒出一些很出色的人,但他們多半是在國外才能找到舞台,回到台灣,發展空間竟是不存在的。
台灣對未來的投資嚴重不足,現在埋頭在做或花很多資源做的事,沒有一件事解決了未來的問題,都是在彌補過去的問題。這失去的十五年,使我們的下一代沒有工作和未來,這實在是需要認真思考的事。
作者:李翠卿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