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任職書店採購的媽媽,開學至今最頭痛的事情,莫過於陪著剛上小一的孩子寫每週讀書心得……「不僅孩子要寫,老師還要家長針對孩子寫的心得,再寫一段感想,」小一生寫不出一段完整的句子,媽媽還要針對這個句子寫「心得」?小小一份寫作功課,成為母女兩人共同的壓力源。

 

星期六早上八點,國中圖書室裡,三位媽媽和六、七十位學生一起上「作文補習課」。因為學校老師教得不夠多不夠好,擔心孩子基測成績的家長們,要求學校和校外的作文加盟系統合作,把受過培訓的補習班作文老師,帶到學校來「加強」。

清華大學,是優秀學生才能擠得進的殿堂,也是國內很早意識到大學生有嚴重的寫作問題,並積極思考解決策略,成立「寫作中心」的大學。寫作中心主任劉承慧發現大學生最主要的寫作困境,是「沒有發言習慣,不知道要寫些什麼」,即使有意見想表達,也不知道如何把零碎意見組織成完整篇章。

從小學到大學,寫作,已經成為「關鍵難題」,困擾著無數家長、教師,跟受教的孩子們。

根據《親子天下》的調查顯示,超過五成的中小學生,不喜歡或非常不喜歡寫作文;超過六成的學生,不喜歡寫閱讀心得和學習單。

為什麼寫作成為孩子們最頭痛、最害怕的學習科目?當今的國小、國高中寫作教育,究竟有哪些環節失落了?如何才能讓孩子重拾寫作的樂趣?綜合專家學者看法,打開寫作之門,要先破除四道重要迷思,重建新觀念:

觀念1

○打開生活之眼,才是真關鍵。

×能辨認修辭格,就是教寫作?

教孩子辨認何謂譬喻句,何謂擬人法,再加上提供大量成語進行練習,就是「教寫作」的重心?

長年關注教育的清華大學教授李家同,去年撰寫了<天哪!四年級考這個?>一文,掀起軒然大波。他直指教育現場的荒謬,要求孩子辨認什麼是映襯、目的複句、條件複句等「修辭格」名稱,把語文用「化學分析」來拆解。他把考題拿給一些中文系教授看,「他們都說學這些並無助於孩子的國文程度,」李家同在文中沉痛呼籲:「小學生家長不能再對這件事沉默了……孩子害怕國文,是一件可怕的事。」

面對這種教修辭教到走火入魔的現象,教育部中央團語文領域召集人孫劍秋說,未來將明定修辭是一種「鑑賞」能力。「把一篇平淡無奇的文章,用人工閱卷方式看學生會怎樣修改,才能真正了解寫作的鑑賞與表達程度,」孫劍秋指出。

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副研究員趙鏡中也指出,要讓孩子了解修辭在文章的功能,「只要讓他們把文章朗讀一遍,再把所有與修辭有關的字詞都拿掉,讓孩子再朗讀一遍,體會修辭前後的差異,這就足夠了!」他強調「感受」的重要性。

「千萬別用『拆碎七寶樓台』的方式來教作文!」近年積極走訪各縣市,身兼國中小國語文領域輔導教授的潘麗珠指出,把「修辭格」視為作文教學重點,是一大誤解;要提升寫作力,最重要的是破除孩子「視而不見」的習慣。老師自己要先發掘生活中種種不同,再示範、帶著孩子學習「打開生活之眼」,細緻描述這些差異,「從同學的髮型穿著、校門口布置,到桌上的一只舊鋼杯,都是臨場取材、示範如何表達的材料。」

觀念2

○思辨與組織,才是公民寫作重要能力。

×作文滿級分,職場寫作必然無往不利?

「我們可否審視學生進入社會後必須寫些什麼,再回頭檢視當今的寫作教育,到底有沒有培養孩子這些能力?」中央大學教學與學習研究所教授柯華葳憂心指出,若沒有從原點「未來社會的要求」出發,而只短視近利著眼於「如何寫出幾級分的作文」,「就算再給四十年時間,孩子的寫作力依然無法跟上社會需求!」她感嘆。

小至寫感謝卡、請假單或表達傾慕的情書,大至從撰寫市場研究報告、訂定年度計畫,或陳情信、讀者投書、抗議書、說帖等等,都是踏入社會後常面臨的寫作任務。

柯華葳指出,觀察這些踏入社會後必須具備的寫作能力,重點都不在於「五十分鐘內,寫出題材新穎、結構完整,並綴以成語或修辭的文章」;反而更像是辯論中的「攻防戰」,得先搞清楚對方的反對立場,再學習一一找出相對應的破解理由,說服別人與自己站在同一立場。這種「雖然(如何如何),但是(怎樣怎樣)」的判斷、思辨、說服歷程,更是大學寫專題報告、進社會後寫企劃案的重要能力,而不僅僅是目前作文批閱時經常被強調的「結構完整、語意通順」而已。

觀念3

○寫作是能力,有教學步驟策略,人人都學得會!

×作文靠創意,缺乏天賦或靈感,寫不出好文章?

寫作,並不是「讀中文系才學得好」的專利。許多讀寫研究均指出,寫作可以透過一套具體方法、步驟而習得。

這個過程,有別於傳統「教師命題→學生作文→教師批改」的單向流程,而是以多方面的交流互動為主軸,讓寫作成為一種「計畫→起草→回顧」的反覆自我檢視歷程。

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張新仁,曾針對「傳統寫作教學」與「過程寫作教學」進行分析。她指出,傳統寫作教學多以「教師」為中心,往往從範文出發,老師講解文體結構、作文規範、要求仿作,寫作成品交由老師批改評分,著重「成果導向」。然而,從「學習者」認知心理學角度出發,把焦點放在「寫作過程中如何有效指導」,恐怕才更能幫助面臨寫作困難的孩子。

譬如在教室裡:進行師生個別討論、預設結尾、寫作前的指定閱讀或影片觀賞、進行討論或腦力激盪、寫下所有的聯想字詞並歸類組織、起草階段不刻意強調字詞文法標點,以及提供可自我檢視的提示卡等等,都是更重視「學習歷程」的寫作教學模式。

曾在許多教師研習課程中,推廣「過程寫作」好處的趙鏡中也指出,過程寫作是「研究寫作高手使用哪些寫作步驟,學生也跟著同樣的步驟學習。這種方法,對中低程度孩子特別有效,」他甚至還化整為零,示範如何每次運用語文課的前五到十分鐘來上寫作,「教寫作就跟教閱讀一樣,是可以自動化的;但比起閱讀,寫作教學真的是少太多了!」他感嘆。

觀念4

○任何科目,都能練習寫作!

×教寫作,是國文老師的事?

雖然多數人把國文、作文視為「文科」,但文字運用能力,卻是學習任何領域都會使用到的共通能力。事實上,寫作可以記錄學習過程、反思學習成果,更可成為多元評量的重要一環,而不應窄化為「針對老師出的題目,寫一篇相對應的文章」而已。

高中便出國念書的雅言出版社發行人顏擇雅,文章立論總讓讀者耳目一新。她回憶自己的求學歷程指出,美國高中的歷史考題,就已經要學生用申論方式說明、比較歷史事件與人物,並強調闡述看法時,要掌握清楚、簡短、不重複等原則,「在大學以前,各科都有練習寫作的機會」。

但反觀國內國、高中普遍的評量方式,除了作文需要「寫很多字」外,其他科目幾乎都以「有標準答案」的選擇、是非、填充為主。當學生過去十二年,都只在「作文課」才陳述己見,我們如何能奢求大學生,在一夕間便學會面對申論題與專題報告?

在教學現場上,我們也看到少數非語文領域的教師,也嘗試透過寫作方式,深化、反思學習歷程。他們指導寫作著重在清楚的表達,這不需倚賴高深的語文專業,任何在本科有所專精的教師,都能在自己專長的領域上,指導孩子寫作。

如花蓮東華大學附小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團隊,透過「啟發式科學寫作」,指導學生做筆記、進行田野調查,甚至段考題目是「寫出美工刀的說明書」,或把「我最喜歡的動物」當成作業,規定不能出現動物名稱或照片,而是要學生描寫動物特徵、習性,透過口頭發表讓同學猜謎。

台北縣數學輔導團教師、任教於昌平國小教師馬恬舒,多年來也在班上推動數學寫作。

她讓學生寫一小段文字,回憶、反思本週學到的重要數學觀念,練習把抽象的思路化成文字。透過這道過程,不僅更了解孩子的思考過程,更可做為改進教學方法的依據。

提升孩子的寫作能力,我們其實能做的還很多。光要孩子悶頭猛背、埋頭多寫,鐵杵無法磨成繡花針;從教學方法、學習歷程等觀念著手,才是根本之道。

 

作者:李佩芬



arrow
arrow

    家樂學線上家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