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別逼孩子一直讀書

朋友的孩子寫了封信給我:「阿姨,拜託你跟我媽說,我知道我已經國三了,我知道馬上要基測了,也知道考不上的後果,但有時我就是讀不下書。只要發呆一下,我媽就碎碎唸。我告訴她,我不是機器,我沒有辦法一直不停的讀書,她說:不念書就去睡覺。她不了解,很煩時睡不著、很累又睡不著是很痛苦的事,阿姨我快瘋掉了!P.S.不要用 e-mail 回信,我媽每天檢查我的信箱。」

 

 

 

人有好為人師又自以為是的通病,尤其做父母的認為:「虎毒不食子,我是為你好,為什麼你不領情還要生氣?」幾乎所有的親子衝突都源自溝通不良,父母的好意因為不是孩子要的,反而使孩子更叛逆。天下不知有多少悲劇是始於「為你好」。

 

 

 

我們的大腦和胃一樣,凡是不能消化的,就不能吸收。胃會飽和,大腦也會:我們看一個紅色的圖案兩分鐘,然後把眼睛轉到白牆壁,這時剛剛紅色的部分會變成綠色,因為紅色感光細胞疲勞了,不再向大腦發射信號,它原先所壓抑的互補色綠色,就出來了。

 

 

 

我們的注意力也有同樣現象,兩個同樣的刺激前後出現的間距太近時,大腦會看不見第二個刺激。聽覺更是,太太如果一直抱怨,先生對太太的聲音會有聽沒有見。人不是機器,不能每天做同樣的事,就是機器也有彈性疲乏。不想念書時,眼睛明明在書上,但是大腦就是沒有註冊,有讀沒有懂。

大腦的這個特性可以從七○年代的一個實驗看出:實驗者給大學生看一組十個花卉的名字,如玫瑰、百合,看完後,請他默寫出來。對一個大學生來說,這不是難事,他幾乎可以全部寫出。休息兩分鐘後,再給他看十個花卉名稱,這時,他能寫出八、九個來。等到第三次看花卉名字時,他只記得六個了。但是第四次若是換成家具類,如桌子、椅子,這時他的正確率又上升到跟第一次一樣。而持續看花卉名稱的控制組則慘不忍睹,連五個都回憶不到了。這表示不是大腦的記憶力不行,而是大腦對同一類型的東西記憶飽和,記不住了。但一旦換新的類別,大腦對新奇的東西特別有興趣,記憶又好起來了。

 

每天吃同樣的便當會厭倦,即使肚子很餓也不想吃。大腦也是,所以學校的課表要穿插著國文、英文、數學。了解到大腦的功能,父母就不要讓孩子對學習產生飽和,常常讓他起來動一下。運動時,大腦會分泌對學習有益的多巴胺、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。很多父母以為運動是浪費時間,那是錯的,運動其實對學習有益。

 

要孩子愛讀書就不能使他害怕書,責罵或逼迫只會使他更遠離課本。對一個已經上了國中,有自己想法的孩子,父母要尊重他的自主性,不能再像小時候,什麼都要管;要「換檔」升級,給他隱私權和自由的空間,絕不能檢查他的電子郵箱、搜他的書包。父母一定要記得,尊重他,他才會自重自愛。喜歡學習,他才學得進去。

-------------

 

閱讀讓你靈光乍現

一個國中生寫信向我道謝,他母親在學校的親子座談中,聽到我說創造力與閱讀有關,今年暑假叫他看了十五本書,讓他賺了一五○○元。他說,他在看書時也很努力去想,如何把書中的知識轉化成創意,但沒有成功,他問該怎麼做才對?

相信很多為了創意而去閱讀的孩子都有這個問題。很不幸的是,知識需先內化,與原來的背景知識網掛上鉤後,才能發揮作用;不是今天看了一本書,明天創造力就出來。

閱讀能影響創造力,主要是因為在閱讀時,每一個字都會激發跟它有關的連結字,而那個字又會激發跟它有關的連結字;就像骨牌反應一樣,一個活化另一個,直到兩個不相干的迴路碰在一起,活化第三條迴路時,就突然靈光一閃,說:「啊哈(aha!),我看到了!」新的點子就出來了。所以閱讀的好處是透過觸發作用,增加神經連接的密度,使它有機會去碰觸到本來碰不到的神經元。

一七五八年夏天,英國的史東牧師(Edward Stone)因為室內太熱,便拿了一本書到河邊的白柳樹下閱讀。他隨手剝了一小塊樹皮放在嘴裡嚼(這不是很好的習慣,小朋友不要學,因為不衛生;台灣早期很多人也有這習慣,隨手拔根草放嘴裡嚼),發現樹皮很苦,苦得像金雞納霜(即奎寧)一樣。他突然想到,祕魯高原的印第安人就是用金雞納樹的樹皮來治瘧疾和抽筋。他想:是否苦的東西都能治病呢(中國人也說「良藥苦口」)?白柳樹喜歡長在陰溼的地方,說不定可以治風溼痛。

他就把樹皮剝下磨成粉,給有風溼痛的教友吃,發現居然有效(現在知道樹皮所提煉出來的水楊酸有止痛、退燒和消炎的作用)。最令人驚訝的是,他很有科學精神,有系統的給五十個病人,每四小時服一次藥。他從小量開始再慢慢增加劑量,等確定有效了,才寫信給英國皇家學會,阿斯匹林就這樣被發明出來了。

你可能會想:一個鄉下的牧師怎麼懂得臨床實驗?這是因為他受過良好的通識教育。他念牛津大學時,修了很多哲學和神學的課,科學的思辨來自哲學,哲學的邏輯訓練使他的思考比一般人更周延。

如果創意來自靈機一動,那麼怎樣才能靈機一動呢?這就回歸到閱讀的神經機制了。寬廣的背景知識使大腦神經網路很綿密,很容易被看起來不相干的事觸發。

史東牧師從苦味中聯想到金雞納霜,他知道金雞納霜是從樹皮中提煉出來的;他又知道存活在某些生態中的植物常會有對抗這種特殊環境的能力。而植物可以入藥(中國南方瘴癘之氣重的地方都會長辣椒,因為辣椒素可以除瘴氣)。所以史東牧師如果不知道金雞納霜是苦的,他可能馬上把嘴裡的樹皮吐掉,阿斯匹林就不可能被提煉出來。

所以閱讀跟創造力有關係,它幫助我們觸類旁通、舉一反三。閱讀也培養我們的品格,使我們效法古人,鍥而不捨的去實踐我們的想法。

------------

 

孩子做得多,學得愈多

朋友家中院子的韓國草長得很好,沒有一根野草,真是碧草如茵。朋友年屆七十又有痛風,如何彎得下腰拔草呢?原來她有兩個孫子,兄七歲、妹五歲,兩人只要乖,自動幫忙做家事,母親就給他們紅點,積到某個點數時,就可選擇:聽奶奶講故事、跟奶奶烤蛋糕、陪奶奶爬山……朋友說,孩子一邊拔野草,她一邊講《西遊記》或《七俠五義》的故事,為了聽久一點,孩子把野草拔得很乾淨,韓國草就長得好了。

孩子最喜歡的是奶奶烤蛋糕了,兩個孩子一個打蛋、一個篩麵粉。烤蛋糕不費事,但可教孩子生活經驗,孩子也把不敢跟父母講的話跟她說。她覺得沒有什麼比親子共同做一件事更能打開孩子的心扉了;而且自己烤,不必擔心黑心食材或塑化劑。透過實作,她教孩子雙手萬能,自己懂得做,就不必求人。

她也教孩子凡事都有替代物,打蛋器壞了,用手打也可以,累一點而已;葡萄乾沒有了,用龍眼乾也可以。我想,這不就是創造力嗎?我們鼓勵孩子學馬蓋先,就是讓他們知道天下沒有什麼是非要這個東西不可,人要學會變通,不可死腦筋。

我問她怕不怕孩子被烤箱燙到,她反問:「你幾歲幫你母親燒飯?」沒錯,我們以前上學前,先要幫媽媽升火煮稀飯,正是他們這個年齡,也沒有被燙到。其實只要好好的教,就不會出事,父母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。蔡穎卿老師的「小廚師」計畫中,就有教三歲半的孩子拿刀切菜,孩子也做得很好。反而是現代父母都去外面買早飯,沒有在家裡燒給孩子吃,搞得現在上高中的孩子連雞蛋都不知如何敲破。

我最欣賞的是朋友用帶孩子去爬山做獎勵,一邊爬,一邊教孩子植物名稱和它的用途。許多父母擔心孩子電玩打太多,會近視;其實可以常常帶孩子去野外,遠離有插頭的東西(有位心理學家把電腦叫做「有插頭的毒品」)。做科學家的第一個條件是要有觀察力。觀察力是要訓練的,天天坐在冷氣房中瞪著電腦,是不會感受到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,也不會看到生物生長時細微的不同。

拿到台灣最多專利的劉興欽(漫畫人物大嬸婆、阿三哥的創造人)就說,他小時候在新竹後山長大,所以觀察力被訓練得很敏銳。他說蜜蜂採完了蜜,腿比較粗,飛得比較慢;他想吃蜂蜜時,就跟著蜜蜂跑,找到蜂巢後,把手洗乾淨,免得有汗味會被蜜蜂螫,然後手伸進蜂巢中,把蜂蜜挖出來吃。我們都看過蜜蜂,我們卻看不到劉興欽所看到的細節,因為我們沒有像他一樣在大自然中成長,我們的敏銳度不及他。

這是新的一年開始,或許各位家長可以想一想,今年希望孩子做到什麼?定下目標,像我朋友一樣寓教於樂,親子雙方都快樂。

作者:洪蘭

家樂學線上家教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基測 會考 12年國教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家樂學線上家教 的頭像
    家樂學線上家教

    家樂學線上家教

    家樂學線上家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